细菌性痢疾
细菌性痢疾,简称菌痢,是夏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,主要由痢疾杆菌引起。一般来说,2~7岁宝宝的发病率最高。
一般来说,菌痢可分为3种,分别是急性普通型、急性中毒型和慢性痢疾。
普通型痢疾最为常见,发病特征为:起病急,腹泻、腹痛,可伴有恶寒、发热、头痛,脓血便或黏液脓血便。
中毒型痢疾表现为:起病急、高热、精神萎靡、反复抽风、嗜睡,甚至昏迷。病情重的宝宝可能会有面色苍白、四肢发凉、心音低弱甚至休克等症状,若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。因此若有以上症状出现,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将宝宝送往医院。
慢性痢疾多由急性菌痢迁延不愈引起,病程超过2个月。表现为食欲低下,腹泻、腹部阵痛,宝宝身体较虚弱。
就医指征:
菌痢常因治疗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,因此,无论是哪种情况,爸爸妈妈都应该将宝宝及时地送往医院,不可小视。
预防措施:
预防菌痢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,不给宝宝吃不干净的食物,给宝宝喂牛奶或者其他乳制品时一定要将其煮沸、消毒,绝对不要给宝宝喝剩奶;让宝宝从小注意个人卫生,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,勤剪指甲,不让宝宝用牙咬指甲或吸吮手指;另外,提倡用母奶喂养宝宝,尤其是在宝宝患病或病后更应坚持母乳喂养。平时做到勤换尿布、勤晒被褥也可以控制细菌传播。
伤寒
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与由感冒引发的体寒不同。其发病范围主要是学龄期宝宝,周岁以下宝宝较为少见。
宝宝在患伤寒后的第一周体温呈梯形上升,第二周呈高热,持续1~2周,最长可6周;脉缓;表情淡漠,反应迟钝,高热时伴谵妄、嗜睡;部分病例于第二周皮肤可出现淡红色玫瑰疹。
当宝宝患病后,要让他卧床休息,并保持大便通畅,热退后酌情轻度活动,饮食以高热量、高营养、高维生素、易消化为宜,必须为流质、半流质无渣饮食,以便容易消化;同时,要保证充足的水分给养。
【夏季传染病的防治措施】相关文章:
夏季如何给宝宝洗澡 夏季宝宝洗澡注意事项10-14
婴儿口臭的病因及防治办法12-31
不同小儿眼病的防治办法06-06
儿童脊柱疼痛的病因与防治10-02
儿童遗尿症的原因及防治06-16
夏季如何预防疲劳?03-29
夏季养生小常识10-20
适合妈咪的夏季食谱02-05
小儿意外的急救措施大全02-23
春季高发的儿童传染病06-09